TONSHINE Aug 07,2022

如何使用文公尺測量居家神位吉字

如何使用文公尺測量居家神位吉字

台灣樟木站姿阿彌陀佛1尺6

如何使用文公尺測量居家神位吉字

樟木因帶有天然的芳香,防蟲避邪功用,是普遍神像雕刻常用之材料。
但同樣的材料,選材與色澤質地與雕工還是有著天壤之別。

如何使用文公尺測量居家神位吉字

如何使用文公尺測量居家神位吉字

品名:如何使用文公尺測量居家神位吉字

規格:1尺6

材質:台灣樟木站姿阿彌陀佛

◎同款可訂製不同尺寸與木料歡迎洽詢。


#台灣檜木阿彌陀佛


【聊聊風水】如何使用文公尺測量居家神位吉字


文公尺也就是魯班尺。

相傳他的發明人就是巧聖魯班公,以往木匠師傅都會供奉祂,

早期的魯班尺以木頭製成,長為1尺4寸1分

分正反兩面,文公與丁蘭

所刻的字樣不同,用法也不同

文公尺用於陽宅、神位與佛俱測量,上方刻劃為八格依凶吉順序為

↓ 財(錢財、才能)

↓ 病(商災病患、不利)

↓ 離(六親離散分離)

↓ 義(符合正義及道德規範,或有勸募行善)

↓ 官(官運)

↓ 劫(遭搶奪、脅迫)

↓ 害(罹患)

↓ 本(事物的本位或本體)


因為此篇只針對供佛用品上文公與丁蘭尺的使用方式

對於字義,就不另加解釋

丈量時以財為頭以本為尾,口語常說” 財頭本尾”

需採用文公尺上的紅字為吉字,俗稱「有字」來取吉避凶,

不論添丁、進益、登科或納福等等都有明確註記。

仿間常見的魯班尺(文公捲尺)上有分為上下兩部份

上排為文公尺:用於陽宅、神位、佛具尺寸。財頭本尾,以一尺四寸一分半循環。

下排為丁蘭尺:多用於陰宅、祖龕。丁頭財尾,以一尺二寸八循環。

對於尺寸的丈量,在可允許的範圍盡量會取文公和丁蘭皆是吉字,

就是所謂”雙紅字”的尺寸為優先選擇;

相對的,當家中佛堂空間或佛桌尺寸受限者,因現在環境因素受限,

確實很難取雙紅字也需擔憂,

只要以神明取文公有字,祖先量丁蘭有字即可。


佛堂中需要「有字」的佛堂供器有?


【佛桌】不論上下桌的寬、深、高都會取吉字,常見佛桌寬度有

2尺2、2尺9、3尺5寸8、4尺2、4尺3寸8、5尺1、5尺8、6尺3、7尺…等;

深度因需求分為 1尺5寸8、2尺、2尺2、2尺6寸7…等;

高度則分為上桌 3尺5寸8 、4尺2下桌是2尺6寸7、2尺9

佛櫥的量法除上述之寬、深、高以外;還需注意加上蓋總高度也要有字,

還有安裝在牆上的吊櫥、佛架要量其寬、深有字,

高度由地面到佛櫥櫃檯面也要有字。


【佛聯】通常以外框的寬跟高為吉字

佛聯總寬度是跟隨佛桌寬度,高度則以2尺9、3尺5寸8、4尺2為主,

但還是須配合房屋總高;另佛桌高度有紅字、佛聯畫像高度紅字,

前兩者相加總高也須紅字,就是所謂「三合字」,

正是本店在規劃佛堂時會依循的規矩。


【佛像】以往佛像吉字取決於高度,

佛具店或雕刻師在雕刻神像前取材木塊便早已就標準尺寸裁切乾燥,

所以一般民眾只需挑選佛像高度即可,寬度跟深度並不需要另外考量;

早期因經濟與環境關係家中祭拜的神明神像大多為8寸8或更小的尺寸,

因此常需墊高神明高度以符合神桌上祖先牌位與爐器的規矩。

常見佛像高度尺寸有6寸、8寸8、1尺3、1尺4寸5、1尺5寸8、2尺

接著再在往上的尺寸,多以寺廟佛寺使用,

一般家庭佛堂鮮少恭請,在此不另外列出。


【香爐】道教神祇使用的神明爐丈量尺寸取吉字於爐口外徑寬度與高度,

尤以高度則與神像尺寸規矩有關,過高與過低都不適用。

有些還加量爐口內徑及深度,不無不可,但實在沒有這必要性,

除非佛桌的尺寸夠大,若是家庭用小型神桌若要用6寸或以上之香爐,

則神桌上的空間會非常擁擠,反倒造成空間上的壓迫感適得其反。

然而佛教善友們本心無罣礙所以供佛爐器則無此規矩。

爐口外徑寬度尺寸有5寸5、6寸、7寸、8寸、8寸8、1尺3


【祖龕】祖先牌位以高度為主,尺寸有7寸5、9寸2、1尺、1尺2,

您可能會有疑問1尺有字嗎?有的,用丁蘭尺量測祖先牌位高度時是有紅字,

仿間常用的捲尺(文工尺)請看下排,也就是丁蘭的尺寸。


【祖爐】祖先爐和神明爐一樣,量爐口外徑寬度,

尺寸有2寸9、3寸1、3寸2、3寸5、3寸8、5寸3等,

記得祖先爐必須有”耳”朵才正確,爐耳代表著世代相傳的意含。


有個問題是客人經常會問到

到底佛桌上的供器什麼可以動什麼不能亂動?

把握一個原則,只要需要取「吉字」的供器就不能亂動,

所以上列所提到的六樣供佛物品,平時若要移動建議擇日出火後才可移動。

還有一點需特別注意★★★

傳統木製「文公尺」可以拿來退神用,所以如果您家的佛堂已安好神位和祖先,

請不要直接拿文公尺來丈量,建議使用一般的尺、線香或繩子量好後

再拿來文公尺上比對較為安妥。


因地方習俗和派系不同,所闡述的內容也許有所差異

這些僅是古人傳承下來的古法智慧,依循都看個人

正所謂

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

一切不就是為了念祖追思與求得心的安定與放下!!!



8455
2
Steven
2023-12-01 21:10
悄悄話
吳忠欣
2022-10-27 23:41
悄悄話
已回覆